團體中的大家集體想出了一個新的規則,暫時取代平常的禮儀規範。
文件還提到,「柯霖23號」上有一個直徑1.2公尺的碟形裝置、數個不明感應器和一個可能是天線架的東西,但政府「沒有蒐集柯霖23號酬載底部的圖像來分析光學感應器」。這種方式與傳統光學感應器不同,能讓合成孔徑雷達傳回夜間影像,還可穿透雲層、煙霧、表土和冰雪,也能穿透防水布等較薄的材料。
文件評估,關於氣球入侵美國領空的情資,可能僅在中國軍方內部少數人之間垂直傳遞,而中國軍方對於偵察氣球計畫又欠缺「高層強力」監督。他說,氣球所能蒐集的合成孔徑雷達資料與衛星不會有很大差別,因此或許是裝載了另一種成像系統,例如相機,才更具優勢。其中一人表示,秦剛將聯邦調查局的調查形容為導致中美關係難以穩定的另一個例子。文件還提到,中國政府內有些人認為外交部回應失當,以致危機「被大肆渲染」。文件提到,「巴爾杰21號」裝有精密監視設備,從2021年12月到2022年5月環球飛行。
另一份最高機密文件描述,有一顆氣球飛越美國航空母艦打擊群,這起事件從未被報導披露,另有一顆氣球墜落在南海。布林肯原訂2月出訪北京,但美方其後公布因中國氣球飛越美國上空事件而臨時取消行程。這不是勸阻的方式,反而是引誘,因此馬克宏的發言非常不負責任」。
許多人甚至分析,沒有美國,烏克蘭恐怕已經落入俄羅斯之手。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馬克宏自認「代表歐洲」,無視台海穩定,與美國保持距離,同時又對中國順從迎合的言論引起國際輿論譁然,遭各國政治人物、學者、記者譴責,認為他沒資格做歐洲領袖。馬克宏不僅未能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敦促俄羅斯停火,也未能傳達歐盟團結訊息,最後更淪為法商業務代表,被學者諷為「北京朝聖之旅空手而歸」、「外交失敗」。馬克宏不斷強調的「第三路線」其實大有淵源,也是直到今日都被法國奉為外交圭臬的「戴高樂主義」。
《紐約時報》則認為法國外交破壞了美國「遏制」中國的努力。「歐洲人面臨的問題在於:加速台灣(危機)對我們有利嗎?沒有。
維持台海穩定的方法,是威嚇習近平不得片面以武力改變現況,然而專家擔心,馬克宏的言論會讓中國以為若危機爆發,歐洲將維持中立、袖手旁觀,將削弱對中嚇阻,非常危險。台灣議題再受熱議,更意外催化國際對台好感,顯示台灣重要性已成全球共識。文:曾婷瑄(中央社記者巴黎特稿) 法國總統馬克宏完成一塌糊塗的訪中之旅後,回程在專訪中的「台海衝突無關歐洲、不做美國附庸」等言論引起盟友怒火。而法國政府也趕緊滅火,稱法國在美、中之間從不保持「等距關係」(équidistance),法美享有共同價值。
而馬克宏絕口不提台海議題的立場,也為人詬病。戰略模糊也對國際形象帶來傷害,朱利安批評馬克宏「第三路線」策略缺乏清晰度,對俄國、中國獨裁時而批評、時而親暱,令人霧裡看花,戰略可信度大打折扣。更糟的是歐洲人自認應該在這個議題上成為追隨者,根據美國的節奏和中國的過度反應做調整」。不僅是美國與歐洲盟友,還有日本、加拿大、澳洲等面臨中國威脅國家的抗衡努力,也都可能被自認代表歐洲的馬克宏影響。
他說歐洲要避免因台灣議題被捲入「不屬於我們」的衝突,強調歐洲戰略自主,不應成美國附庸。博達安等人強調,這是「分析錯誤」,須看清中國才是問題所在。
所幸美國白宮出面緩頰,表示美法互信、關係良好。當時戴高樂將軍不與美、蘇兩陣營為伍,欲開創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更在1964年搶先全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
議員、學者都在行前呼籲馬克宏向習近平重申台海穩定重要性,表示台灣議題才是關鍵,但馬克宏卻「裝聾作啞」,被參議院外交與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卡托蘭(André Gattolin)痛批馬克宏是「雙腳落入北京陷阱裡」。跨大西洋聯盟的重要性,俄國鄰近的中東歐感受最深,因此也在馬克宏失言後首先發難,批評馬克宏破壞歐、美結盟,甚至可能置烏克蘭於危險之中。言論也差一點引發歐美摩擦。德國中間偏右國會議員呂特根(Norbert Rottgen)說,「若我們告訴習近平和普亭這種人說他們的侵略不關我的事,衝突就更可能發生。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質疑雙方關係是否要重新調整,表示若歐洲不願在台灣議題上選邊站,則美國大可讓歐洲自己對付俄國。中東歐大聲疾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聯盟必須團結一致,讓歐洲與美國相鬥是死路一條」、「和美國的同盟是絕對的基石」。
破壞威懾中國力量,危害台海穩定,30多位「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國會議員連署譴責馬克宏,「在北京增強中國南海軍事演習,並向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展現持續支持之際,是對台灣送出漠視訊號的最糟時機」。此外,馬克宏說台海危機來自於「美國的節奏與中國的過度反應」,暗指美國是造成緊張升級的主因。
推廣歐洲主權沒有錯,但為何這番「棄台論」會引發如此激烈反應,導致全球盟友不滿?主要包含許多原因: 一是分化歐盟內部與跨大西洋團結,馬克宏強調不做美國附庸,然而美國在眼下俄烏戰爭中大力軍援烏克蘭,提供歐洲安全保護,甚至遠超於不斷喊話的法國。Monsieur le Président, you do not speak for Europe. IPAC statement on the remarks of @EmmanuelMacron regarding Taiwan. Rolling signatories below ✍️ pic.twitter.com/v4S6GrNZs1 — 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 (@ipacglobal) April 10, 2023 《華爾街日報》也評論,「沒人想要台灣危機,但要避免,就需要可信的威嚇力…他無用的評論將破壞美國和日本在西太平洋對中國的威懾」。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IFRI)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朱利安(Marc Julienne)指出,「馬克宏毫無疑問以為自己能改變局勢,但在企圖勸退俄羅斯總統普亭入侵烏克蘭後,這是國際舞台上的第2次失敗,形象損失慘重」。法國策略研究基金會(FRS)研究員博達安(Antoine Bondaz)告訴《星期日報》(JDD),這番話無疑在法國盟友間製造「不必要的質疑,這在需要展現統一陣線的時刻絕非好事」。
同屬執政復興黨(Renaissance)、國民議會友台小組主席博多黑(Eric Bothorel)便強調,台灣有事,歐洲有事,「唯一該為威脅(台海)現況負責的,是中國」戰略模糊也對國際形象帶來傷害,朱利安批評馬克宏「第三路線」策略缺乏清晰度,對俄國、中國獨裁時而批評、時而親暱,令人霧裡看花,戰略可信度大打折扣。台灣議題再受熱議,更意外催化國際對台好感,顯示台灣重要性已成全球共識。同屬執政復興黨(Renaissance)、國民議會友台小組主席博多黑(Eric Bothorel)便強調,台灣有事,歐洲有事,「唯一該為威脅(台海)現況負責的,是中國」。
不僅是美國與歐洲盟友,還有日本、加拿大、澳洲等面臨中國威脅國家的抗衡努力,也都可能被自認代表歐洲的馬克宏影響。而馬克宏絕口不提台海議題的立場,也為人詬病。
法國策略研究基金會(FRS)研究員博達安(Antoine Bondaz)告訴《星期日報》(JDD),這番話無疑在法國盟友間製造「不必要的質疑,這在需要展現統一陣線的時刻絕非好事」。這不是勸阻的方式,反而是引誘,因此馬克宏的發言非常不負責任」。
破壞威懾中國力量,危害台海穩定,30多位「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國會議員連署譴責馬克宏,「在北京增強中國南海軍事演習,並向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展現持續支持之際,是對台灣送出漠視訊號的最糟時機」。議員、學者都在行前呼籲馬克宏向習近平重申台海穩定重要性,表示台灣議題才是關鍵,但馬克宏卻「裝聾作啞」,被參議院外交與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卡托蘭(André Gattolin)痛批馬克宏是「雙腳落入北京陷阱裡」。
所幸美國白宮出面緩頰,表示美法互信、關係良好。中東歐大聲疾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聯盟必須團結一致,讓歐洲與美國相鬥是死路一條」、「和美國的同盟是絕對的基石」。而法國政府也趕緊滅火,稱法國在美、中之間從不保持「等距關係」(équidistance),法美享有共同價值。《紐約時報》則認為法國外交破壞了美國「遏制」中國的努力。
文:曾婷瑄(中央社記者巴黎特稿) 法國總統馬克宏完成一塌糊塗的訪中之旅後,回程在專訪中的「台海衝突無關歐洲、不做美國附庸」等言論引起盟友怒火。維持台海穩定的方法,是威嚇習近平不得片面以武力改變現況,然而專家擔心,馬克宏的言論會讓中國以為若危機爆發,歐洲將維持中立、袖手旁觀,將削弱對中嚇阻,非常危險。
馬克宏不僅未能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敦促俄羅斯停火,也未能傳達歐盟團結訊息,最後更淪為法商業務代表,被學者諷為「北京朝聖之旅空手而歸」、「外交失敗」。德國中間偏右國會議員呂特根(Norbert Rottgen)說,「若我們告訴習近平和普亭這種人說他們的侵略不關我的事,衝突就更可能發生。
馬克宏不斷強調的「第三路線」其實大有淵源,也是直到今日都被法國奉為外交圭臬的「戴高樂主義」。當時戴高樂將軍不與美、蘇兩陣營為伍,欲開創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更在1964年搶先全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
发布评论